您现在的位置: 夏露 >> 疾病检查 >> 正文

口述实录李菁看着酣然入睡的新生宝宝,我们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3/5/16 14:14:5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口述

新生儿科副主任李菁

闭环

39天(4月17日-5月25日)

[一线医务人员闭环口述实录]

本轮疫情以来,为保障全市孕产妇及妇科肿瘤患者等医疗安全,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没有一天按下“暂停键”,东、西院区始终坚持正常接诊。这背后,离不开全体一线医务人员的坚守。他们闻令而起、尽锐出战,医院或市公卫中心,面对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艰难挑战,同时也收获了磨砺与成长。而这段闭环经历,医院所有的医护结下了坚不可摧的战斗友情。

即日起,一妇婴推出“一线医务人员闭环口述实录”栏目,通过医生、护士、行政后勤等闭环一线员工的讲述,分享这段特殊时期的“舍”与“得”。

以下是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新生儿科副主任、主任医师李菁的口述实录:

年春天,上海与奥密克戎病毒打了一场全员参与的“硬仗”。四月中旬,正在云南省耿马傣医院“援滇”的我,医院“回援”的命令。“没有丝毫犹豫”——正如我当初报名援滇任务的那一刻所想的一般:工作需要,高于一切。

我医院儿科同事和援滇医疗队同志作交接,一边通知在沪双亲和丈夫,自己要提前回“家”的消息,但这个“家”是医院,暂时还不能跟他们团聚。

年11月2日,我正式转正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。作为党员和科室副主任,与科室同事们并肩作战,是我职责所在。迅速返沪的我,就此开启了一个多医院的闭环模式。

守护新生命

一直奔跑在路上

四月的上海防控形势依然严峻。医院的封控,导致来院产检和分娩的孕产妇数量激增,新生儿数量也同比例猛增。

相比产科医生,新生儿科医生更是稀缺。急诊、手术室、产房、各个分娩点,许多紧急情况都需要新生儿科医生的到场。我们能做的,唯有加快步伐,再加快步伐,奔跑于各个分娩点,迎接每一次新生,处理每一次危急险状。同时,要打起十二分精神,确保病区里每一个新生宝宝的安全,因为这些新生儿是每一位母亲、每一户家庭的希望所在。

30周胎龄的早产儿,母亲核酸阳性,我们的医生穿着厚重的“大白”守住孩子,维持宝宝的正常呼吸,一站便是大半宿,直到将母亲医院。

仅26周的早产双胎深夜出生。见当班医生人手不足,洗漱完毕、正要休息的奚晓红和王媛媛医生毫不犹豫地冲进病房,参与救治。

已经足月的宝宝胎动两天异常,医院急诊剖腹产,但仍发生新生儿重度窒息。医护迅速有序分工,协同完成亚低温治疗、视频脑电图评估、高频呼吸机等救治工作。接下来又是持续三天的“硬仗”,生生地把这条小生命给拉了回来。

“五一”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,我们一下子接产5例胎龄分别为34周、33周、29周、28周和26周的早产儿,还有1例先天性复杂型心脏病……气管插管和危重患儿抢救平均每天3次,面对一次次的险情、一个个无法预料的突发状况,急速思考、团结合作,这就是我们儿科团队的使命。

而随着产科分娩量不断上升,母婴同室查房的工作量也远高于以往。每天早上,近半数在岗的新生儿科医生穿着“大白”,奔走在产科病区,一层又一层,一间又一间地,为新生宝宝检查身体,常常是从早上查房查到中午,吃上两口饭,接着又进入下午的查房。一天下来,不知不觉间就走上了一两万步。

汗水湿透衣衫,喝水成了奢望,我们互相调侃道,汗毛孔取代了肾脏功能,上厕所需求明显下降。

闭环生活

我们“相濡以沫”

医院,工作繁重毋庸置疑,有时一天下来,体力透支到连说话都没有力气。但另一方面,时有快乐相随,因为每次成功的救治、每次团队的合作,都值得记忆。尽管长时间的工作、闭环让大家难免有些疲惫烦躁,但看到襁褓中香甜入睡的新生宝宝,我们就又满血复活了。

有心大的同事讲,把这段生活当成“团建”吧,往常我们可从来不曾像这样形影不离、相濡以沫。这段时间,院领导和职能科室对我们悉心关怀,尽全力保障食宿,并积极听取大家的建议,及时改善和调整各种安排,让我们无后顾之忧,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。

选择儿科的医生都有一颗珍贵的童心。这段时间,似乎我的泪点有些低,总是很容易就被眼前人和事所感动:主治医师、党员赵普积极要求长期闭环,在手术室、产房、ICU、急诊、板房多个分娩点接婴,常常忙了一整晚,已经步履蹒跚时却依然说“我还行”,不肯去休息;门诊通勤医生王萍大病初愈,每天接诊量不停地上升,但她从不抱怨,直到我巡视门诊,了解情况后安排同事去“增援”……我一次次庆幸有新生儿科这么优秀的团队伙伴并肩奋战,也非常感谢领导的鼓励以及家人的理解。

这是一段难忘的记忆:工作中,我们和衷共济;生活中,我们彼此勉励。我们坚信,疫情的阴霾终将过去!

新生儿科医生的

内心独白

奚晓红:作为医生,我问心无愧;但对家人,我想说声对不起

面对陡然上升的分娩量,面对病情更加复杂的孕妇群体,我和同事们开启了工作、医院的闭环工作模式,每个人承担的工作量是平日里的1.5-2倍甚至更多。

为了区分不同情况的孕产妇,医院设置了不同的分娩区域,新生儿医生必须辗转于各个分娩点,为节省时间,只能用奔跑代替走路,一天下来,腿都抬不起来了。穿防护服查房,也是巨大的挑战,因为新生宝宝往往娇嫩而脆弱,查房时必须非常细致,可是穿着防护服,连最基本的听诊都变得异常困难。为了做好防护,听诊器的听头不得不一直放在耳朵里,几十个宝宝查下来,耳朵的痛真是戴过的人才能体会。工作期间工作服湿了又干,干了又湿,一天下来上面铺了一层白白的盐渍,喉咙也因为缺水而嘶哑。可是看着一个个健康可爱的宝宝,我又觉得分外满足、分外自豪。

我是一个“二孩妈妈”,两个宝宝一个4岁、一个13岁。作为医生,我问心无愧,可面对家人和孩子,我却有愧。两个孩子,一个年幼不懂事,一个则马上面临中考,都是正需要陪伴的时候,而我和孩子的爸爸却不得不离开她们,坚守在工作岗位上(爸爸是一名警察),只能靠65岁的奶奶来照顾。小女儿说:“妈妈,你怎么还不回家呢?你不是每次值完班都答应我会早点回来吗?”我说:“宝贝,这次不一样,妈妈要等把病毒怪兽打败才能回来。”“不,不行!我就要你回来陪我”,她说着就哭了起来。大女儿也委屈道:“为什么其他同学都有爸爸妈妈陪着,只有我,一个家长都不能陪?”我说:“爸爸妈妈的职业赋予了我们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责任,我们就必须承担,而你长大了,也要懂事,帮助奶奶照顾妹妹。”“我不想长大,不想懂事!”大女儿也泪流满面。这一刻,作为母亲的我真得很难受,我知道女儿已经非常懂事,只想我们能够稍微多陪她们一点。

虽然她们可能不需要,但我还是想说声:“宝宝,对不起!”

赵普:听到这样的夸奖,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

作为一名从事儿科工作17年的临床医生、党龄15年的共产党员、儿科团委书记,本轮疫情以来,医院的号召,从4月12日起入环,工作、医院。每个新生宝宝能平安出院,是新生儿科团队最大的心愿。与团队并肩作战,我,责无旁贷。

但心里不能说没有半点牵挂。医院十几公里的小家里,72岁的老爸、68岁的老妈、65岁的丈母娘,连同老婆和读预备班的儿子,同住一套两室两厅。我这一闭环,三代人、5个人共处一室,担子全压在老婆身上了。接下来的四五十天里,我先后闭环了3次,医院工作了二十三天,老婆半句抱怨都没有,这让我真的既感动又内疚。

由于疫情,医务人员减少了,工作量却增长了很多。一上班,病区里到处都是找儿科医生的声音,我一边完成手头的工作,一边竖起耳朵,听到有呼叫就第一时间出来帮忙。与我搭班的年轻同事身体不舒服,和我换班,我“来者不拒”,尽自己所能帮助她们。自己多做一点,其他同事的事情就会少一点。到了吃饭的间隙,我也总是最后一个吃饭。见同事们忙到飞起,我常常自觉加班,帮助夜班的同事再干一点力所能及的事……一句话,忙归忙,但心里很踏实。科室里面的同事鼓励我说,共产党员好样的!听到这样的夸奖,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。

闭环的一个意外收获就是——我瘦了,体重从最高时的斤减到了斤。谈到最开心的时刻,那莫过于能够暂时出环了。我带上自己平日节省下来的零食饮料,一口气骑车回到家,骑得脚酸腿软,但一开门,看到家人的张张笑脸,所有的劳累焦虑就都烟消云散了。

王思璐:就算脚伤无法走路,我也可以“守株待兔”

我是一名“90后”儿科医生,也是一名年轻党员,还是新生儿科宝宝们的“临时妈妈”。这轮疫情来势汹汹,4医院闭环工作时,我内心既紧张兴奋,又迷茫担忧——我将面临什么,我又将经历什么?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。

来不及多想,密集的工作让我迅速进入状态。跟着身边同事的节奏,我这个“新手”工作时行动更迅速,脚步也更快了。在连续高强度的工作下,我的左腿旧伤复发,疼痛难忍,本想靠着右腿发力,拖着走,可我的“异常步态”很快被同事们发现了。大家都来关心和帮助我,劝我暂停工作,好好休养。

这种时候怎么能停下脚步?虽然没办法再快速走动了,但可以“守株待兔”,我在儿科病房里继续工作,书写病案,还为一例严重呼吸窘迫的患儿果断地进行了气管插管,名副其实地“痛并快乐着”。

在这段共同奋战的经历中,我曾不知所措,害怕自己影响团队效率,也怕给同事们添麻烦,幸好有一起闭环的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鼓励,使我快速调整了心情,看着宝宝们转危为安,我觉得无比欣慰,有种前所未有的职业自豪感。

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压力与动力,也给我们带来了充满无限可能的成长机会,以及与同事们守望相助的坚固情谊。

彭敏:疫情之下特殊的责任、别样的温馨

我是东院新生儿科一名主治医师,也是一名共产党员。

作为儿科医生,我们早已习惯了高强度的工作,并做好了时刻抢救危重新生儿的准备。但没想到的是,医院闭环工作的点点滴滴,却让我在特殊的责任之外,感受到了另一种别样的温馨。

四月初,一名足月男宝出生后第3天出现明显黄疸。考虑到黄疸数值高,宝宝很可能是病理性黄疸,急需光疗,同时为尽量减少母婴分离焦虑,促进母乳喂养,我建议宝宝和妈妈同室光疗,并马上推进启动绿色通道:一方面把光疗箱、光疗眼罩、光疗尿布等相关物品准备好,另一方面与宝宝父母谈话,告知宝宝的病情,光疗治疗的必要性、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。宝爸非常配合,没有任何犹豫,眼神充满信任。

检查结果随后提示,果然是妈妈与宝宝血型不合引起的ABO溶血性黄疸。坚持了4天蓝光治疗后,宝宝最终顺利出院。为避免宝宝病情反复、父母求助不便,我把手机号码留给家属,一直与宝妈保持联系。宝爸后来还特地写了感谢信,肯定我们儿科医生的工作,“在这个特殊的时期,遇到了特殊的情况,感谢她们的付出”。

时刻准备配合产科医师抢救危重孕产妇抢救、对新生儿窒息进行复苏抢救,也是我们儿科医生的职责。5月11日我值夜班,一名孕32周孕妇临时转到我院产科就诊,妈妈被诊断为“重度子痫前期合并心衰”,同时肾功能异常,情况一度十分危急,必须马上手术。新生儿科医护人员迅速准备好床位和呼吸机,提前15分钟在手术室等待宝宝的出生。妈妈生下宝宝后,我们立即对早产宝宝进行紧急处理,保暖、呼吸机支持,最后平安转运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。而随着宝宝的出生,妈妈的血压也迅速变得平稳。所有在场的医护都松了一口气,这也是我们最欣慰的时候。

自从闭环工作开始,我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家里的8岁哥哥和5岁妹妹,两个孩子只能交给家人照顾。这是我作为儿科医生的职责所需,也只有这样做,我们才能不辜负患者的信赖。这场疫情也让我更加坚定信念——哪里需要我,我就会出现在哪里。

原标题:《口述实录

李菁:看着酣然入睡的新生宝宝,我们就满血复活了!》

    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dtlpw.com/jbjc/20007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热点文章
    推荐文章

    Copyright © 2012-2020 夏露版权所有

    现在时间:

    冀ICP备20001171号-4